古风玉泉 探秘千年手艺制绒花

来源:西湖区社区学院 发布日期:2019-01-10 


随着《延禧攻略》的热播,“绒花”这个快被人们遗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受到了人们的追捧。12月5日上午,玉泉社区联合杭州韩美林艺术馆的老师开展体验非遗文化系列之绒花饰品制作,让居民学习传统手艺文化,近距离地了解绒花的前世今生。

绒花始于唐朝,通过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亦可以看到画中女子梳着高耸的云髻,簪着折枝花朵,是那般清雅光艳,美如仙子,但鲜花受时令所限,且易枯萎,花瓣往往承受不住而凋零,于是贵夫人们希望可以得到永开不败的花作为饰品,这时,手工绒花便应运而生。明代时绒花已有相当规模,清代达到鼎盛,民间一事三节(婚嫁喜事、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有用绒花做装饰的习俗,借以祈福、辟邪,取其谐音‘荣华’吉祥之意。绒花慢慢“飞”入寻常百姓家后,戴绒花成为一种传统习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绒花制作以家庭作坊为主,有柯恒泰、张义泰、德胜祥等40多家,然而,随着审美、民俗及技术变迁,纯手工制作的绒花渐渐被工业流水线产的头花、胸花所取代。2006年,绒花作为省级非遗项目,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

居民们在听完端木老师介绍绒花以及观看张义泰的第三代弟子赵树宪老先生的专题视频后,迫不及待想要跃跃欲试。 绒花的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今天由于场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老师直接教学简单的仿绒花(直接用毛根制作“传花”部分)饰品制作,花瓣要有层次、花苞要有立体、叶子要有弧度,居民们耐心细致地制作一朵独一无二的饰品,为冬日增添一分色彩。

通过短短的2个小时,居民们从对绒花的一无所知,到最后能够亲手制作出一朵美丽的仿绒花,大家都非常有成就感。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非易事。在这堂“民艺课堂”上,让居民朋友了解“老底子”的手艺,体会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匠人匠心。

 

灵隐街道玉泉社区:冯晨晨

2018年12月5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